全球市場金融週報
2025年10月第五週(10/24–10/28)
全球市場主軸為「通膨降溫、美中降風險」,投資氣氛回暖。美中釋出和解框架,包含暫緩稀土出口管制與恢復美國農產品採購,降低供應鏈風險。美國 9 月 CPI 年增 3.0%,核心通膨放緩,市場預期聯準會再降息,帶動美債殖利率下滑與美元走弱。歐洲能源轉型受制於電網瓶頸,長期資本支出需求上升。北美因對加關稅消息出現政策雜音。整體來看,股市由科技與利率敏感股領漲,債市維持中段久期偏多,農產品與工業金屬回穩。短線建議聚焦 AI 基礎設施、亞洲供應鏈與電網設備等高可見度產業,並保持對政策與地緣風險的防禦配置。
資料來源:BBC News、NASDAQ News
一、本週五大焦點
- 美中關係降溫、框架可望成形:雙方釋出「實質性框架」訊號,包含一年期稀土出口管制暫緩、恢復美國黃豆採購、以及 TikTok 在美治理方案路徑,為後續高層會面鋪路。
- 北美貿易摩擦升溫風險:美方對加拿大商品擬加徵 10% 關稅的訊息,使汽車、金屬與跨境供應鏈面臨成本與庫存策略的再評估。
- 美國通膨放緩、降息預期升溫:9 月 CPI 年增約 3.0%、月增 0.3%,核心服務降溫,市場對短期寬鬆的定價上升,推動殖利率回落與美元偏弱。
- 歐洲能源轉型的瓶頸轉向「電網」:荷蘭 TenneT 公布至 2050 年約 2,000 億歐元強化電網的長期藍圖,反映接入等待與電網擁塞對再生能源投資報酬的壓力。
- 雲端集中度與營運韌性風險受關注:單一雲區域或單一供應商的服務中斷外溢效應放大,企業加快多區域/多雲與邊緣備援的投資,提升基礎設施與觀測可視化解決方案的需求。
二、深度解析
1) 美中「降溫」的政策組合:從關稅到關鍵礦物
原因:過去兩年的科技出口管制與關稅制裁推高供應鏈成本;同時美方也需緩解家計壓力與企業投入成本的上行。
機制:若「一年期稀土出口管制暫緩 + 大豆採購恢復 + TikTok 治理安排行程」落地,稀土與特種金屬的供應稀缺溢價有望緩解,壓低電動車、風電、網通設備等產業的成本曲線;農產品端則對期現貨價形成支撐,改善美國農業鏈現金流。
結果:
- 風險資產的地緣溢價壓縮,亞洲供應鏈(台/韓/東南亞半導體、零組件、設備)評價獲再評;工業金屬情緒改善。
- 匯率面,USD/CNH 波動收斂有利全球風險偏好,但仍屬「降風險(de-risking)」而非完全去風險,後續仍看條款可驗證性與執行節奏。
2) 北美裂縫:對加關稅的再定價
原因:政治溝通與談判槓桿推動的關稅威懾。
機制:若對加拿大新增 10% 關稅,跨境的汽車零組件、鋼鋁與化工鏈恐面臨邊際成本上調與交貨期延長。
結果:
- 北美供應鏈的庫存政策趨於保守,汽車 Tier-1/2 及金屬加工商波動升高。
- 匯率面,加元短線承壓;同時此風險部分沖淡美中降溫帶來的正向風險偏好。
3) 美國通膨路徑與政策定價
原因:9 月 CPI 年增約 3.0%、月增 0.3%,服務通膨降溫、薪資增速放緩,就業市場熱度回落。
機制:市場強化「溫和通膨 + 需求非爆發」敘事,推動殖利率下行、曲線牛式陡峭(前端對降息更敏感)、美元回檔。
結果:
- 利率敏感股與品質成長獲青睞;但名目增長降速下,中周期類股仍需靠獲利實證。
- 債券端 5–7 年期相對受惠;信用利差維持穩定,投資級久期風險可控。
4) 能轉真相:設備長、電網短
原因:再生能源與數位用電成長快於輸配電投資,接入排隊/限流/許可週期成為主要痛點。
機制:電網建設加速將抬升前期資本開支,壓縮短期 IRR;中長期則為高壓電纜、變電、儲能、需求回應與系統彈性方案提供多年度能見度。
結果:歐洲結構性成本的「電網楔子」存在,但同時開啟了電網設備與儲能供應鏈的景氣循環。
5) 雲端集中風險與「韌性溢價」
原因:單一雲區域或單一供應商中斷的關聯性停機事件,擴散至金融、零售與政府服務。
機制:企業採取多區域、多雲、邊緣備援架構,並加碼流量治理、遙測監控、SRE/可觀測性平台投資。
結果:
- 雲端資本支出持續高檔,但投資人轉向關注資本開支變現節奏與營運韌性 KPI;龍頭雲的邊際利潤與自由現金流成市場焦點。
- 台/韓網通、資料中心電力與散熱、伺服器零組件受惠於韌性相關需求。
三、全球市場總覽
風險資產:在「美中降溫 + 通膨放緩 + 寬鬆預期」三重助力下,美股與亞股走強,歐股受惠於景氣邊際改善;但北美關稅雜訊壓抑單邊上行。
利率/外匯:美債殖利率回落、曲線牛陡;美元指數偏軟,歐元溫和走升、日圓主要受美債利率主導;加元承受政策風險折價。
商品:農產品以黃豆相對強勢;工業金屬情緒回暖;能源區間震盪、天然氣受高庫存與供給壓抑;貴金屬在避險需求降溫下震盪整理。
風險對沖:北美關稅與雲端集中度事件維持策略性對沖需求(期貨避險、因子中性、跨資產相關性管理)。
四、經濟數據解析
- 美國通膨:9 月 CPI 年增約 3.0%、月增 0.3%;核心服務放緩、商品通膨溫和,配合就業動能回落,為寬鬆敘事提供條件。
- 景氣脈衝:PMI 偏擴張但動能有限;企業對庫存與資本開支維持謹慎。消費端「服務>商品」結構延續,耐用品需求仍受利率敏感度左右。
- 歐洲/英國物價與成本:英國食品價格黏著度高,稅負與薪資成本可能使超市通膨回落速度慢於美歐平均;歐洲面臨電網瓶頸,成為能源轉型的成本楔子。
- 資金條件:金融條件較前期放鬆;信用市場融資暢通,投資級發債窗口穩,部分高收益債仍需以票息補貼風險。
五、市場展望
- 股票
- 美股:延續「品質成長 + 利率敏感」相對優勢;若美中框架落地,稀土/金屬成本壓力舒緩 → 半導體、工業自動化、電動車零組件的風險溢價可望進一步收斂。密切留意雲端資本支出轉現金流的節奏與龍頭指引。
- 歐股:受景氣與貿易降溫推動,循環股邊際改善;但長端利率黏性仍在,選股優於選市,偏向電網設備/儲能/高附加價值工業。
- 亞股:台/韓硬體鏈受惠於貿易緩和與資料中心/AI 需求續強;中國 A 股以事件驅動為主,短期仍看政策節點與財報驗證。
- 債券
- 美債:在「通膨放緩 + 寬鬆預期」下,維持溫和牛市傾向;建議配置**中段久期(5–7 年)**並保留適度長端以對沖成長風險。
- 歐盟核心公債:ECB 觀望、下行空間有限;利差加總收益優於單純拉久期。
- 信用:投資級持穩,高收益以票息換波動;留意對加關稅對北美製造鏈的財務邊際影響。
- 宏觀
- 基線情境:軟著陸機率上升;名目成長降速但不失速,庫存循環趨向健康。
- 三大變數:
- 美中框架落地與否及其可驗證性;
- 北美關稅是否實施與範圍;
- 美國後續數據(就業、核心通膨)是否延續降溫。
- 商品
- 能源:油價區間震盪,受地緣/供需敘事拉扯;天然氣在高庫存與供應走強下偏弱。
- 工業金屬:對美中降溫、電網投資與製造端需求修復敏感,價格彈性上升。
- 農產品:黃豆因中國採購與南北半球農時交錯而偏多,玉米/小麥維持區間。
- 貴金屬:避險需求降溫、利率回落與央行買盤並存,呈現「下檔韌性、上檔需催化」的結構。
- 外匯
- 美元(DXY):在寬鬆預期與風險偏好改善下偏弱,但一旦關稅或數據再點燃避險情緒,美元具反彈空間。
- 歐元:受歐洲景氣回穩與美元回檔支撐,溫和走升。
- 日圓:對美債利率高度敏感;若美債續降、日圓方能補升。
- 加元:受北美關稅雜訊拖累;能源價格若無強彈,匯價難有趨勢升值。
六、結論與投資啟示
總結:本週關鍵主旋律是「通膨降溫 + 美中降風險」,但被「北美關稅雜訊 + 雲端集中度風險」所牽制。風險資產有條件偏多,惟需要以品質與現金流為核心、對政策與供應鏈衝擊保持機動對沖。
策略綱要
- 股票:聚焦「AI 基礎設施鏈」與「亞洲供應鏈受益股」,把握稀土與關稅溢價回落的估值修復;對北美供應鏈持事件風險對沖。
- 債券:中段久期小幅加碼,長端中性偏保守;信用以投資級為主、高收益採精選票息策略。
- 外匯:美元基調溫和偏弱,布局高 Beta 且受惠貿易緩和的貨幣;加元維持政策折價評估。
- 商品:農產品看多黃豆、工業金屬具彈性,能源維持區間,貴金屬留意利率與政策突發事件的避險需求回流。



